中医历代名医诊断档案 卓远福
名医诊断理论和方法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,著名医学界扁鹊;擅长于切脉,望色,听声、写形,言病。后代医学家各自在临床实践中,从不同的各方面不断地发展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、经验和方法。
一、秦汉时期;1、(黄帝内经)成书于公元前世纪的黄帝内经,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重要典籍,它奠定了中医四诊学说和辩证论治的基础。该书在诊断疾病时,使用了四诊方法,并结合气候、水土、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职业、生活习惯、性情、爱好等致病的内外原因,对病情进行全面综合分析,最后得出了诊断结论。2、“诊籍”早在公元前二世纪,西汉名医淳于意就创造了对病人的姓名、居住地址,疾病症状,治疗方药等内容进行详细记载的诊籍,作为患者的复诊记录参考,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病历记载。3、公元前三世纪初,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(伤寒杂病论),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诊疗经验,用六经论伤寒,脏腑杂病论,充实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。4、东汉名医华佗在(中藏经)中,总结了他历年的诊病经验,对证、脉、脏腑寒热虚实、生死顺逆之法进行了精辟的论述。
二、魏晋南北朝时期;1、西晋时代王叔和所著的(脉经)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脉学大成。该书具体阐述了脉理的同时,结合伤寒、热病、杂病以及妇女儿童疾病的脉证,对三部九侯、寸口、二十四脉等脉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。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,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;脉学理论在公元562年传到日本、朝鲜,公元十七世纪是,脉经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。2、晋代葛洪所著的《肘后备急方》,不仅从发病特点和具体症状上对麻风、天花等传染病进行诊断,对疾病学进行了相应的分类。3、公元五世纪,龚庆宣在(刘娟子鬼遗方)中,明确论述了对痈、疽、疥、疖的诊断。
三、隋唐时期;1、公元610年,隋代巢元芳所著的(诸病源侯论)分67门,1720论,对内科及其他各科疾病的证候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论述,也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原与证候诊断的专著,对后世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2、唐代名医孙思邈在(备急千金要方)和(千金翼方)中,对诊断原理和诊断方法已有深入的论述和研究。他认为,诊断时应当善于透过病情的表象看清楚真正的本质,诊病上应注意病源与病机的演变。他非常重视色、脉、按诊以及医生的医德。
四、宋元时期;1、宋代朱肱所著的(南阳活人书)即(类证活人书)中,强调对于伤寒,必须通过详细的诊查,方可施治,同时,他还认为辨别伤寒表里虚实的关键是切脉。2、宋代陈言在(三因极—病证方论)中,首创了三因学说,从内因、外因、不内外因三因出发,来论述各种疾病的证候,是一本病因、辩证、理法都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。3、宋代施发所著的(察病指南)是一本专门论述诊法的著作。崔紫虚所著的(崔氏脉诀)对后代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明代李时珍曾经将其附进(濒湖脉学)中。4、金元时期的戴起宗依据(黄帝内经)的基本原理,对六朝的高阳生根据王叔和(脉经)切要所著的(脉诀)进行了勘误,编写了(脉诀刊误集解),对脉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5、元代滑寿根据华佗等人的理论,以浮、沉、迟、数、滑、涩六脉为纲,撰写了诊法专著(诊家枢要),书中还特别对三岁以内小儿的指纹诊查,进行了诊断上的新发展。6、元代危亦林在(世医得效方)中详细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。7、公元十三世纪,元代敖氏所著的(点点金)和(金镜录),分十二图论述了伤害舌诊,是历史上第一部舌诊专著。还有一些医家对诊断也作出了各自论述:李东垣非常重视四诊合参;刘河间的辩证、诊断时则非常重视病机;张从正在诊断时比较重视对症状的鉴别;朱丹溪则强调诊病应从外知内。
五、明清时期;1、明代张介宾在(景岳全书传忠录)中以阴、阳二纲,以表、里、虚、实、寒、热为六变,明确阐述了这八项辩证对于诊断的重大作用;在(景岳全书脉神章)张仲景以及其它医家的脉学理论进行细致的阐述,并对脉神、正脉十二部、脉的常变等,进行详细的论述。2、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(濒湖脉学)中,分二十七脉详细论述了各医家的脉学中精华,并以歌诀的形式,详述了各种脉象主病和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,对脉学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。3、明代张三锡在(医学六要四诊法)中,对五官、色脉、声脉、问病、辨舌等诊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,并重点阐述了切脉。4、清代李延昰在(脉诀汇辨)中,博采了众医家的脉学之长,并结合家传脉法和自己的研究心得,以浮、沉、迟、数、虚为六脉纲要,以脉参诊,充分体现了切脉在诊病的灵活性。5、清代陈士铎在(辩证录)中,分126门,700多证、重点从症状的鉴别分析出发,来论述了中医辩证理论。6、清代沈金鳌在(杂病源流犀烛)中,将前人的经验和个人的见解进行了总结和归纳,重点论述了杂病,是一部诊疗结合的著作。7、清代叶天士在(外感温热病篇)中,首创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辩证,同时,非常重视察舌、验齿等诊法的重要作用。8、清代吴鞠通在(温病条辨)中,首创了温病的三焦辩证方法。
六、近代时期;1、1911年,刘恒瑞在(察舌辨证新法)中,对白、黑、黄三种舌苔及舌质变换、真退、假退等的辨证、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,有着极强的实践和临床指导意义。2、1917年,曹炳章在(彩图辨舌指南)中,附彩图122舌,墨图6舌,综合归纳了历代医家关于舌诊的论述,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舌诊专著。3、1923年,杨云峰在(临床验舌法)中,总结自己的诊舌经验,结合治疗方法,简要论述了舌苔的浮、胖、滑、润、干、燥、坚、敛、白、黑、黄、青等形色所表现出来的病情和病变部位,也是一部不错的舌诊著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