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辨别鼻咽癌及论治 卓远福

2018-11-12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医辨别鼻咽癌及论治   卓远福

在中医没有鼻咽癌的名称,根据历代记载临床表现归属于“失荣”、“鼻渊”、“真头痛”、“上石疽”、“控脑砂”等范畴。最早记载于《黄帝内经》。《素问。气厥论》曰:“鼻渊者,浊涕下不止也。传为衄蔑、瞑目。”

  历代医著对本病的症状已有较详细的描述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曰:“失荣症失于耳前及项间,初如痰核,久则坚硬,渐大如石,破后无脓,惟流血水,坚硬仍作,肿痛异常,乃百死一生之症。

  清代《医宗金鉴》曰:“(上石疽)生于颈项两旁,形如桃李,皮色如常,坚硬如石,脊痛不热。……初小渐大,难消难溃,既溃难敛,疲顽之症也。”

  又曰:“鼻窍中时流黄浊涕,……若久而不愈;鼻中淋沥腥秽血水,头眩虚晕而痛者,……即名控脑砂。”

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,历代医家也有较深入的认识。《外科正宗》曰:“失荣者,先得后失,始富终贫;亦有虽居富贵,其心或因六欲不遂,损伤中气,郁火相凝,隧痰失道,停结而成。”

  《外科真诠》认为:“石疽……乃肝经郁结,气血凝滞而成。”医家们已认识到本病“药石无功,针灸难效,万死一生,害人甚速”,乃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治疗方法。

  中医学认为,鼻咽癌的发生,与机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有关,尤其是先天禀赋不足,正气虚弱,或情志不遂,饮食不洁,脏腑功能失调,致邪毒乘虚而,凝结成癌肿。

  其病理机制有四。

  一是热毒情志不遂,郁而化火,肝胆火毒循经上移;或过食肥甘嗜酒、饮食不洁,损伤脾胃,痰火与邪毒互结;或素体蕴热,复感邪毒,肺气不宣,肺热痰火互结,灼腐肌膜。

  二是痰凝肝胆火旺,灼液为痰,或肝郁犯脾,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痰浊内生,阻塞经络,凝结成肿块。

  三是气滞血瘀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气机不畅,气郁日久,血行受阻,气血矫滞经络,结聚而成肿块。

四是正虚先天禀赋不足,脏腑功能失调,主要市肝脏功能失调,导致热毒,痰火结聚,气血运行不畅,经络阻滞而成癌肿。各种病理机制常是互相关联复合在一起,大多数是虚实夹杂,根据不同的症状病况而治

中医辩证由于鼻咽癌部位隐蔽,鼻咽癌早期不易发现,病人自我发现的第一个症状即初发症状不一定是早期症状。鼻咽癌的初发症状依临床多见顺序有颈侧触块,鼻涕带血,偏侧头痛,耳鸣鼻塞,听力减退,以及复视、声哑、远处转移等症状

1、鼻塞约有半数病例出现鼻塞症状,其特点是持续性单侧鼻塞,并且进行性逐渐加重。

2、涕血约有1/3~3/4的病例出现鼻衄,这常为本病的早期症状,其特点是鼻涕中带血丝,并且反复血涕,特别是缩涕带血。

3、耳鸣听力减退:有过半数病例出现耳鸣、听力减退,其特点是单侧性的,并呈进行性逐渐加重,个别甚至并发急性中耳炎。

4、头痛约有1/5~2/3以上的病例出现程度不等的头痛症状,其特点是单侧性的,早期轻,多为歇性;晚期重,则呈持续性。部位多固定在颞侧、头顶、后枕部。

中医辨证治疗《外科正宗》有内服和荣散坚丸外敷飞龙阿魏化坚膏之法。《医宗金鉴》治法:“初起气实者,宜服舒肝溃坚汤;气虚者,宜服香贝养荣汤。外用葱白、蜂蜜,捣泥敷贴。久不消者,以阳燧锭每日灸之。

热毒灼伤气阴两亏。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;

可用竹叶、生石膏、生地、北沙参、玄参、太子参、麦冬、白茅根、炒山楂、桔梗、甘草煲水服用

气阴不足

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粗糙大便干结舌红、少苔脉细数。鼻咽及口咽黏膜充血、干燥有痂。

可用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百合、麦冬、天冬、甘草、生地黄煲水服用

干呕呃逆、恶心烦热者;可用沙参麦冬石斛、甘草、大枣、太子参、葛根、谷芽、麦芽、竹茹、山楂煲水服用

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;可用生地黄、牡丹皮、泽泻、山茱萸、山药、茯苓、女贞子、菟丝子煲水服用。

脾胃失调;可用党参、茯苓、白术、薏苡仁、炒扁豆、麦芽、谷芽、砂仁、竹茹、陈皮、法半夏、猫爪草煲水服用

气血双亏、邪毒内陷;可用毛慈菇、辛荑、重楼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、半边莲、猫人参、藤梨根、威灵仙。煲水服用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