泄泻(中华草药聚福堂)

2016-12-10

泄泻(中华草药聚福堂)

卓远福

泄泻
泄泻是由湿热,积滞,风暑,虚陷伤于脾胃所致。
〔单方〕鲜鱼腥草
〔异名〕侧耳根、九节莲、臭草、热草、奶头草、狗贴芽等。
〔主治〕热泻。
〔用量〕6克。
〔用法〕将鲜鱼腥草用水洗净捣烂,放入少许白糖,用温开水送服。可根据小儿年龄适当加量。
〔解〕热邪迫及肠胃。症见泻下起泡沫,腹泻如水,肛门红灼。治宜清热泻火。
鲜鱼腥草性味:辛,寒,入手太阴经。有清热解毒,利尿等功效。
〔单方〕生姜
〔异名〕老姜、鲜姜、姜。
〔主治〕寒泻。
〔用量〕10克。
〔用法〕将生姜用微火焙焦,研细吞服,每日早晚服1克,幼儿可用汤汁送服。
〔解〕小儿脾胃虚弱,寒邪入里。症见小儿不思饮食,泻下稀溏等。治宜散寒止泻。
生姜性味:辛,温,入肺、胃、脾经。有发表散寒,开痰止呕等功效。治泄泻,胀满等症。
〔单方〕白胡椒
〔异名〕胡椒、白川等。
〔主治〕小儿腹泻(肠鸣腹痛)
〔用量〕2粒。
〔用法〕将白胡椒研末,外敷于肚脐中,然后用纱布固定,再用手揉片刻。
〔解〕小儿先天肾虚,使寒邪乘虚而入。症见小儿腹泻如水,稀白色状,肠鸣。治宜温中散寒。
白胡椒性味:辛,热,入胃。大肠经,有温中下湿,消痰解毒等功效。治泄泻冷痢,脘腹冷痛等症。
〔单方〕艾叶
〔异名〕黄草、艾蒿、冰台、医草、陈艾。
〔主治〕寒泻。
〔用量〕6克。
〔用法〕将艾叶与生姜3片煎,去渣服水。
〔解〕寒邪侵入肠胃。症见肠鸣腹痛,便泻稀水,哭闹不安,得暖哭止。治宜温中散寒。
艾叶性味:苦、辛,温,入脾、肝、肾经。有理气血,逐寒湿,温经,止血等功效。治泄泻抽筋,久痢等症。生姜有发表,发汗,温胃,止吐,祛风散寒等作用。
〔单方〕枣树皮
〔异名〕大枣树皮。
〔主治〕泄泻。
〔用量〕3克。
〔用法〕将枣树皮烧存性,研末,用白糖水服。
〔解〕脾胃运化失调。症见泄泻不止,食欲减退。治宜止泻和胃。
枣树皮性味:温,甘。有收敛止泻,祛痰镇咳等功效。治泄泻等症。
〔单方〕青黛
〔异名〕青哈粉、青红花、靛花、靛沫花。
〔主治〕小儿暑泻。
〔用量〕3克。
〔用法〕将青黛研末,调米汤服。周岁内小儿少服。
〔解〕小儿感受暑邪。症见泄泻如水,呕吐等。治宜清热解暑。
青黛性味:咸,寒,入肝、肺、胃经。有清热凉血解毒等功效。治小儿疳积,暑泻等症。
〔单方〕山药
〔异名〕山芋、白苕、九黄姜、白药子、蛇芋。
〔主治〕小儿久泻。
〔用量〕30克。
〔用法〕将山药煮粥服。
〔解〕小儿后天脾胃亏损。症见长期泻痢不止,面黄肌瘦,易受风寒感冒。治宜健脾和胃,扶正止泻。
山药性味:甘,平,入肝、脾、肾经。有健脾,补肺,固肾,益精等功效。治脾虚泄泻,久痢不愈等症。
〔单方〕钟乳石
〔异名〕钟乳、黄石砂、夏乳根、留公乳、石钟乳等。
〔主治〕幼儿泄泻。
〔用量〕6克。
〔用法〕将钟乳石加枣肉6克,捣烂煎服。
〔解〕小儿食奶伤脾或先天肾阳不足。症见泻泄如水,肛门微红,哭闹不安等。治宜壮阳止泻。
钟乳石性味:温,入肺、肾经。有温肺气,壮元阳等功效。枣肉有补脾和胃,益气生津,调营卫等功效。治脾虚便溏。
〔单方〕没食子
〔异名〕没石子、无食子、墨石子等。
〔主治〕久痢不止。
〔用量〕2个。
〔用法〕将没食子研末吞服。
〔解〕肠胃虚弱。症见长期大便稀溏,厌食,哭闹不安,气短无力等。治宜止痢补虚。
没食子性味:苦,温,入肺、脾、肾经。有和气安神,生精益血,强阴助阳,涩精固气等功效。治大肠虚滑,泻痢不止,创伤出血等症。
〔单方〕龙骨
〔异名〕白龙骨等。
〔主治〕腹泻脱肛。
〔用量〕3克。
〔用法〕将龙骨研末扑洒患处。
〔解〕气虚下陷,肠胃虚损。症见腹泻脱肛,泻下稀溏。治宜托肛收提,止泻固脱。
龙骨性味:甘、涩,平。入心、肝、肾、大肠经。有镇惊安神,敛汗固精,止血涩肠,生肌敛疮等功效。治惊癫狂,泻痢脱肛,自汗盗汗等症。
〔单方〕枳实
〔异名〕香园枳实、酸橙枳实、拘橘。
〔主治〕久痢。
〔用量〕3克。
〔用法〕将枳实研末内服。
〔解〕脾胃虚弱水谷不化。症见长期大便不成形,稀溏,肠鸣等。治宜消积止痛。
枳实性味:苦,寒,入脾、胃经。有破气散痞,寒痰消积等功效。
〔单方〕火麻仁
〔异名〕麻子。麻子仁、冬麻子、白麻子等。
〔主治〕赤白痢下。
〔用量〕3克。
〔用法〕将火麻仁研末,用蜂蜜调服。
〔解〕脾胃虚弱,寒湿入里。症见体弱气虚,赤白痢下。治宜润燥活血,散寒止痢。
火麻仁性味:甘,平,入脾、胃、大肠经。有润燥滑肠,通淋活血,补虚劳,长肌肉,补中益气等功效。
呕吐
呕吐是由食积,风寒,痰热所致。
〔单方〕仙人杖
〔异名〕退秧竹。
〔主治〕小儿吐乳。
〔用量〕10克。
〔用法〕将仙人杖煎水服。
〔解〕饮食哺乳失节、寒温失调。症见小儿吐乳,反复无常,哭闹不安等,治宜和胃止吐。
仙人杖性味:咸,平。有治反胃,吐乳等功效。
〔单方〕白芝麻
〔异名〕白脂麻、白油麻、白胡麻。
〔主治〕小儿呕吐不止。
〔用量〕12克。
〔用法〕将白芝麻煎水服。
〔解〕胃失通降,风热犯胃。症见小儿呕吐,有酸臭味,睡眠不安。治宜清热和胃,润燥滑肠。
白芝麻性味:甘,平。有润燥滑肠等功效。
〔单方〕白矾
〔异名〕明矾、矾石、云田矾、石涅等。
〔主治〕小儿急性呕吐。
〔用量〕12克。
〔用法〕将白矾研末,用米饭作饼贴于脚心。
〔解〕小儿脾胃虚弱易感受外寒。症见吐食反胃,四肢厥冷等。治宜散寒止呕。
白矾性味:酸、涩、寒,有微毒,入肺、脾、胃、大肠经。有化痰燥湿,止泻止血,解毒杀虫等功效。因为小儿寒从脚起,所以外用白矾贴脚心有散寒止呕,活血升阳作用。
〔单方〕蚯蚓
〔异名〕地龙、虫蟮、曲蟮等。
〔主治〕风热吐乳。
〔用量〕3克。
〔用法〕将蚯蚓洗净烤干,研末服。
〔解〕小儿感受风热。症见吃乳即吐,睡眠不安等。治宜清热和胃。
蚯蚓性味:咸,寒,入肝、脾、肺经。有清热平肝,止喘,通络等功效。
〔单方〕肉豆蔻
〔异名〕豆蔻、肉果。
〔主治〕小儿吐泻。
〔用量〕1个。
〔用法〕将肉豆蔻炒制后,研末,用米汤送服。
〔解〕胃气上逆,脾运不健所致。症见面色苍白,上吐下泻不热不渴等。治宜温中固肠。
肉豆蔻性味:辛,温,入脾、大肠经。有温中下气,消食固肠等功效。治心腹胀痛,呕吐,宿食不消等症。
〔单方〕葱白
〔异名〕葱茎白、葱白头、火葱、四季葱。
〔主治〕婴儿吐乳。
〔用量〕2个。
〔用法〕将葱白,乳汗同放入锅内炖熟服。
〔解〕婴儿脾胃虚寒。症见吐乳,大便稀溏,四肢厥冷。治宜温中和胃。
葱白性味:辛,温,入肺、胃经。有发表通阳,解毒散寒等功效。
〔单方〕丁香
〔异名〕公丁香、支解香、雄丁香、丁子香等。
〔主治〕幼儿胃寒吐乳。
〔用量〕1粒。
〔用法〕先将生姜1块挖一小孔,放入丁香后封口,水煎后服水。
〔解〕小儿脾胃感受风寒。症见小儿反胃呕吐,大便稀溏,四肢冷凉等。治宜温中和胃,散寒补虚。
丁香性味:辛,温,入胃、脾、肾经。有温中暖肾,降逆作用。治呕吐。反骨,泻痢等症。生姜有发表散寒作用。
〔单方〕苦瓜根
〔异名〕凉瓜根。
〔主治〕小儿风热呕吐。
〔用量〕6克。
〔用法〕将苦瓜根水煎服。
〔解〕小儿脾胃感受风热湿邪。症见呕吐有臭味,面赤发热,夜不安宁等。治宜清热止呕。
苦瓜根性味:苦,寒。清热解毒,能治痢疾,疗疮肿毒,风火牙痛等症。
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